中國古代的城市布局,不但講究還很整齊,“天子之城,方九里,旁三門,九經九緯,經涂九軌,左祖右社!崩习傩盏木用駞^實行“里坊制”,也就是把一個個小區都用圍墻圍起來,分坊而居,每個坊都有坊門,坊門上有坊名牌匾,牌匾上寫著坊名什么的,這也就是牌樓的起源。
這種里坊制在北宋中期以后,慢慢過渡到坊巷制,為了更開放,圍墻就都被拆了,這么一來,坊門脫離了坊墻獨立存在,原有的作用就消失了,成為一種象征性的門,也就是牌樓,立于一些顯要的位置,像大街、橋梁。牌樓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象征,出現在南宋,到了明代成為常制。
宋朝之前的牌樓都是木制的,隨著牌樓應用范圍的擴大,為了更美觀,更持久,材料方面也變得多元化,像磚石、琉璃、漢白玉、陶、瓷、竹等等。但是流傳到現在最多的還是木牌樓、石牌樓和琉璃牌樓。
石雕牌樓和石雕牌坊有什么區別呢?其實在稱呼上也沒有多嚴格的界定,只是習慣上北方叫牌樓,南方叫牌坊,不用管有沒有樓頂。如果非要區別一下的話,牌樓可以看作是牌坊的升級版。